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鄭聿《玻璃》



















時間是玻璃,玻璃是我
閱讀鄭聿詩集《玻璃》


或許和你一樣,第一次我在現代詩裡注意到玻璃,是因為夏宇。在《●摩擦●無以名狀》自序裡,特別提到了玻璃。首先是用玻璃形容日照,「陽光像一支編制龐大的爵士樂隊時不時就有整排六個小喇叭手站起來齊聲朝空演奏,那音拉到最高心就像一面乾淨的大玻璃等著要碎。」後頭又說,「喜歡『玻璃』的音和字形和雨打在玻璃上。玻璃的前生是琉璃。在〈插圖〉這首裡把玻璃當副詞用。不帶修飾,沒有情緒。」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應該不是),當知道鄭聿的詩集名為《玻璃》,即有一種生理性的好感浮兌。除了「玻璃」做為隱喻,本身所體現的薄脆,堅強,透明,同「玩具刀」一般,隱約有著不好說破的矛盾,同時有其雙關的幽默,像上一本詩集裡的句子:「快樂是無子嗣的/我們未婚生子」。也是剛好,看了一部匈牙利電影《Viharsarok》,亦寫詩的導演阿丹.查夕(Ádám Császi)安排了一場饒富興味的戲:意外認識的男孩,幫另一個男孩修補房子,鋪砌瓦片,這個那個木工,中途兩人共同扶起一片鑲嵌大玻璃的門,移動如同舞蹈,要前往哪裡呢?兩個男孩隔著玻璃面面相覷,彷彿有些什麼正在發生。

然而寫在《玻璃》裡的事,都過去了。無論「留守時節」還是某一班「聖誕公車」,哪怕是售票員,裁縫師,比克大魔王,都不能避免地歷經熔解,冷卻,穿過去(穿越時間?穿透玻璃?)。那些高溫的鍛鍊,熱與寂寞默默發散,最後終得承受被誰洞穿……鄭聿在首本詩集,擒一把玩具刀與時間對決,依此邏輯,玻璃的成型,應也是作者自我形象的比附?

擬物。不僅是修辭的技術,更因藉物自況,成為鄭聿詩作魅力的湧泉口。比方詩集裡我特別喜歡的詩之一,〈晚熟〉,先有一顆果實降落又升起,那顯然是太陽,又有另一顆果實被吃掉還能恢復原狀,那自然是月亮;可是時間的樹枝上,「鬱結至今的我」還不肯被收成,反線性邏輯,試圖維持色澤「新鮮」(健身房裡不就有大量同類),等待一最正確的時刻,而願意墜落(你也想起愛情了嗎)──短短三節詩,果實有了不同意義的翻轉,詩題更輕巧地將果核的祕密揭露。

以這首詩開場,應是鄭聿刻意為之?它大抵也繪出這本詩集的基礎色:時間來過,我擺盪於彼與此,懸而未決。有異於部分詩歌作者熱愛在詩行間填充、編織更多繁複意象與拗口語法,《玻璃》較之《玩具刀》,卻更顯清簡俐落。降低了敘事,使狀態呈現,借夏宇〈插圖〉那句詩,或許是適合的:「玻璃地/遇到」,不遮,潔淨,疑有裂痕的一顆心。於是不復讀到場景鮮明如〈為我洗髮〉或〈民生路4-18B205〉那樣,將舞台優雅放進字行間的詩,反而,增加了某一類可遇不可求的心境之作,比方我非常喜歡的另外一首,〈最近的最遠〉,大概也是詩集中,唯一真正提及玻璃的一處:

寂寞是擦拭乾淨
發現中間還隔著一片玻璃
用手指輕輕劃過的
冰涼和曠野

閱讀這樣美麗的詩,彷彿不打擾的家具音樂,貼伏在夜的鋸齒邊緣。關於想念的事,我們豈曾經驗匱乏?但要準確捕捉那一瞬略有傾斜的心,電磁波般獨自朝遠處發射的情緒,卻太不容易。全詩首先定義了想念,接著形塑了自己,一個反覆按鍵開關的動作,重複地製造亮與暗,過去與現在,曾在此與此曾在。「都沒關係了。」畢竟一片似無實有的玻璃橫亙著,想念,只能是「不打破什麼的那種」。

這些情感的矜持,節制,似也反映出鄭聿偏好的詩歌美學。在前冊詩集,他以「孫維民」為題寫了一首詩,〈失眠〉的節奏則使我感覺零雨。「移過去一點/床也有斷崖」,一種獨特的音樂性像誰不經心的彈奏,「一閉上眼睛/就出現幾個靶心」。可有可無。剛剛好的隔絕。好像真正想寫的並不是詩,而是那些停下來的空白。因著適當的安靜,有溫度的思索,才可能寫出像〈治療〉這樣看似簡單,卻深意無限的自我精神分析。

在現代詩裡穿插成語,難度很高。我喜歡這冊詩集裡的幾個小嘗試。比方用「懸而未決」形容自己做為一顆晚熟果實的狀態,充滿象形趣味。或寫營區裡的大雨「嚴肅剛直」,生動畫出雨的線條,且混音以軍歌的歌詞。另一首也與當兵有關,寫打靶前深呼吸,「如月滿盈在胸口/開始射擊,就陰晴圓缺」,實神來之筆,所謂「陰晴」大概也關乎打靶結果對情緒的左右,而「圓缺」,既是那一口氣的輸送對肺葉的微微改變,不也是靶上每一顆子彈落點都造成了圓形缺口?

上一冊詩集的〈鐵匠〉以辯證說明愛與傷害。如何具體傷害及其變形?銜接「我的短刃/從他的身體抽出便是長長的一生」,再有了〈匕首〉、〈鈍器〉兩首。前者寫利器,將愛者與愛人,詩人與讀者兩造綰合,「把最利的部分/斷在他體內//讓自己鈍」,成為鈍器後,「沉如石頭」,是曾被掘出、終究失愛的礦,「偶爾生出微弱的磁力」,等待被另一個誰懷藏,在不可知的未來,可能使壞,但「也想變成最好的東西」。

絕望的愛裡,偶爾想到死。這本詩集時也現出一抹淡淡鬼氣。比方寫鬼月情人節的〈售票員〉,一人買票,得票兩張,空電影院,大家卻都坐好了,「只等我進去」,冷氣已經太強,此刻顯得更強。我們也分不清那售票員究竟是月老還是閻王。鄭聿對死亡想像的別致處,應是其恰到好處的黑色幽默:希望平安夜穿聖誕老人裝的公車司機能安全駕駛,「因為意外的死亡/也是一種禮物」;又或當置身失戀低谷,「死亡可以聯繫我們,所以我必須一直活著。」緣此,我也喜歡他贈給逝者的禮物,「穿過去」一輯,隱隱約約都沾染著此類氣息:把手伸遠,探進幽冥。想起能唱出最好版本的歌者,「像無數的星星/有一顆滅了/被我看見」。或寫穿牆人,「這次,他一定可以/雖然速度要夠快/也不能有同伴」,是否就像厭於現世的人,無法離開座標,只好奔跨到另一平行時空?

先走一步的朋友,則晚空飛鳥一般,「飛往相同的地方/彷彿被收藏起來」。鳥的意象在詩頁間飛翔著,到了另一首刻意抹去逝者名字的〈留白〉,鳥甚至無法順利被收藏,「又猝地收起翅膀/墜落了幾隻」。死亡的臉,面目各異。鯨向海說他讀夏宇《詩六十首》最末兩句,「我很悲傷/我沒有通過」,似是某種程度的自我告解,那麼《玻璃》最末的「剛開始只是想減少/如今卻真的太少」,或也有某種鏡照意味。


或許和你一樣,我也看過有人表演玻璃穿透術,然而只要稍稍搜尋,網路上便有高清破解影片。我們親眼所見的是假嗎?時間是玻璃,「自右手消失的東西/總可以在左手找到」玻璃是我──隱身於詩,就算人生的種種逃脫未必成功,至少那些美麗憂傷的企圖,薄脆,堅強,透明







《玻璃》:


折射/
夾縫中求「生」字——下班後那麼累了,到底要不要寫作?
2014.09.18(四)7:30-9:00pm
台北 遠流別境書店
嘉賓—作家、出版人 陳雨航

穿過去/
寫在玻璃上的備忘錄
2014.09.26(五)8:00-9:00pm
台北 誠品台大店3F藝文閣樓
嘉賓—導演 侯季然

熔解/
當詩人與哲學家看見同一物事
2014.09.27(六)3:00-4:00pm
台中 誠品園道店3F文學書區
嘉賓—作家 朱家安

冷卻/
一失戀便啟動的世界末日
2014.09.27(六)8:00-9:00pm
高雄 三餘書店
嘉賓—出版人 陳夏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